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张飞是铁哥们、好兄弟,也是创业“合伙人”。在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时代,他们从底层打拼,抱团发展,逆袭成为一方霸主,和官二代曹操、孙权鼎足而立。   那么,这三兄弟在干事创业方面,有哪些宝贵的经验呢?   东汉“合伙人”开局:热血青年志同道合   抱团发展,资源重组实现“1+2>3”   涿县个体户刘备,那一年28岁,虽然在县城,但是连个像样的铺面也没有,只能摆摊出售传统手工艺编织的草席、草鞋等生活用品。好在东汉时期,城管在市容市貌方面,管理得不严格,这才让刘备有机会踏入工商业,勉强混个温饱。   刘备曾是东汉知名儒学博导级专家郑玄、卢植的旁听生,虽然不是正经的科班毕业,但也学了不少“干货”。对于当前的生活,刘备表现出不满足的情绪。加上,年近30岁,在县城没房没车没存款,而且长有一副大耳,相貌不出众,家长还总是不停滴张罗相亲,中年焦虑油然而生。   比刘备生活更惨的是关羽,尽管颜值高出刘备许多,但是他出身成分不好,属于在逃杀人犯。关羽对这起案件不回避,他说,在老家,邻居是黑恶势力,干了很多奸淫掳掠的勾当,而当地权势部门还包庇纵容。没办法,自己效仿春秋时期的游侠义士,来了一场锄强扶弱。(声明:受历史的局限性,关羽当时是不得已而为之,如今法治社会,请勿效仿。)   值得一提的是,关羽爱读《春秋左传》,对书中歌颂的忠义精神,非常信服。事实证明,关羽的一生都在践行忠义之道。   比起刘备关羽,张飞生活优渥得多,可以说是涿县“种养致富能手”。张飞家中有果园、畜牧场、县城还有肉铺、酒店等,横跨农业、餐饮服务业,实现一体化生产供应。   即便物质生活充盈,但是在张飞心中,仍燃烧着救国安邦的理想火焰。这同时也是刘备、关羽二人的志向。   三人相见如故,那年春天,相约桃园,东汉救国“合伙人”组合正式成立,凝聚起青年人的爱国信念,担负起救国安邦的使命。   张飞出资,关羽入干股,刘备作为发起人,入老字号品牌股,汉景帝之玄孙响当当的家传名号,让他成为三人中的首席决策者。与现代公司制度不同的是,三人还默契地立下“祸福同享,生死与共”的口头誓言。这成为维系三人关系,最朴素的契约。   重要的是,三人资源优势互补,产生叠加放大效应,成为当时乱局中崛起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军事力量。   东汉“合伙人”:从分崩离散,到聚义重逢   “打不死我们的,必使我们强大”   刘备三兄弟刚刚占据徐州城,屁股还没坐热,曹操的20万兵马杀到,公司被吞并,各大股东在硝烟中流散。   三兄弟被迫分离,刘备带着一小撮人投奔了河北袁绍,张飞带着一伙人下落不明,唯独剩下关羽被曹操困住。   曹操看人很准,尤其对各色人才品行,有着独到的眼光。在“青梅煮酒论坛”上,曹操曾一语中的,指出刘备这家伙能干大事。   早前,关羽温酒斩华雄时,那杯酒,就是从曹操手中接过的,可以说曹操见证了关羽出道的高光首秀。   如今再遇关羽,老曹的爱才之心泛滥。他召开阵前股东大会,决定高薪挖人。开出的条件很有诱惑力:京城二环别墅一套,名牌座驾赤兔马一匹、五险一金全套配齐、另外公司年底还给分红,更不用说预支半年工资,量身定制国际大牌工服了。   就这,关羽根本不动心。   关羽临走时,明明白白地给曹操回了信息:曹总,您是个好人!但是我老关此生已许刘,难再许卿。既然选择了大耳哥,就只能风雨兼程。曹总,实在对不住,您的赏识,我都记在心里了,咱不是那不懂事理的人!   《三国演义》原文   “羽少事皇叔,誓同生死;皇天后土,实闻斯言。前者下邳失守,所请三事,已蒙恩诺。今探知故主现在袁绍军中,回思昔日之盟,岂容违背?新恩虽厚,旧义难忘。兹特奉书告辞,伏惟照察。其有余恩未报,愿以俟之异日。”   曹操看完信息,虽然觉得遗憾,但是对关羽的为人,却由衷地敬佩,然后指着身边的一波小弟说,瞧瞧,人家关羽做人,那叫一个地道,吩咐三军开展学习关羽好榜样活动。…

  历时13年首部荷兰语《红楼梦》全译本问世   历经13年艰苦努力,由林恪(Mark Leenhouts)、哥舒玺思(Anne Sytske Keijser)和马苏菲(Silvia Marijnissen)三位荷兰汉学家和翻译家合作完成的首部荷兰语全译本120回《红楼梦》,日前在荷兰正式出版。该译本共四卷,厚达2160页,装帧精良。汉学家们的翻译过程中有哪些故事?他们如何向荷兰青年读者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对此,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译者进行一一解读。   最感动   林黛玉焚稿 断痴情   哥舒玺思目前在莱顿大学汉学院教书,学生时代就和《红楼梦》结缘——大学一年级,她第一次阅读英译本《红楼梦》。“大概1985年吧,好朋友买了英译本,一读就上瘾了。她总是劝我们几个同学也应该跟着她阅读,好一起讨论小说中的人物。亏她真有说服力,我也买了这部小说的英译本,立刻就被迷住了,无法放下书。”哥舒说。   回忆与《红楼梦》的初相逢,哥舒表示,最让她印象深刻的是书中的女性命运。“《红楼梦》是一部独一无二的小说,是世界文学的伟大经典。最打动我的是年轻女性的命运——这恐怕说明我还没有达到看破红尘的地步。”哥舒介绍,当初最打动她的一回是《林黛玉焚稿断痴情 薛宝钗出闺成大礼》。   在学习中国文化期间,三位学者不仅邂逅了中国经典,也认识了彼此,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   “我和哥舒玺思、马苏菲已经认识很久了。”汉学家林恪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我们是在莱顿大学汉学院认识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下半期,我们都是《文火》荷兰译介中国文学杂志的编辑,从那时起,我们已经做过各种围绕中国文学的合作项目,也对文学翻译本身进行过多方面热烈的讨论。”   最喜欢   西方读者可以同《红楼梦》产生共鸣   进入二十一世纪,翻译荷兰语版《红楼梦》的故事渐渐开了头。本世纪初,荷兰以出版世界经典文学见长的雅典娜神殿出版社开始主动探索非西方文学的经典。“他们请人翻译完日本的《源氏物语》后,请我们介绍中国古典小说的情况。经过讨论,我们觉得《红楼梦》能够让这样一流的出版社列入他们的世界经典系列加以出版,是很有意义的。”   谈及为什么推荐《红楼梦》,林恪说,“我们当然也谈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但我们觉得还是《红楼梦》更有特色。”林恪解释说,“因为《红楼梦》是一部多层次、多维度的小说,是一个大家庭的故事、一个爱情故事,同时饱含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如孔孟老庄的哲学、李白杜甫的诗歌,以及中国世俗文化、绘画、建筑、中药等方方面面。就是小说的佛教背景,我们觉得在西方读者那里也可以产生共鸣。”   林格还谈到,目前所谓的“世界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英美文学”。英美文化很深地影响着世界各地的文学和电影艺术,甚至形成了一个英美小说或电影的模式。也许,中国文学传统可以抵抗这种趋势,可以让世界文学更多元化,到目前为止,中国传统文学深深影响着中国现当代文学。   促使三位汉学家投身这项翻译项目,还有另一原因——荷兰语文学世界中还从没有《红楼梦》的全译本。“只有一个从德文转译的缩略版,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出版的。这个版本不仅不完整,从略了大部分的诗词,而且当时的荷兰语现在读起来真有点过时。所以,我们觉得翻译一个新的、完整的荷兰文版本,能够让荷兰读者享受这部著作的真正文学滋味和中国特有的传统叙述方式,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林恪说。   最困难   如何把清代白话文   译成现代荷兰语   为了保证荷兰语版《红楼梦》译著风格的统一和故事的连续性,三位译者进行了细密的合作。“我们首先把整本小说分成比较小的部分,每一部分六七回左右。每个人翻一部分,翻完后给第二个人看,处理评论之后再给第三个人看。然后我们定期开会作进一步讨论。”林恪说,“我们本来以为七八年内就可以完成,但这项工作果然并非易事。”   林恪坦言,翻译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就是把清代的白话文翻译成现代荷兰语,“也就是说,怎么保持《红楼梦》的那种生动的风格和语调。”林恪举例说,“书中有很多对话,而且这些对话对人物的塑造很重要,所以要找一种既是当代的但又不能过于时髦的语言。其次就是怎么把中国哲学和诗歌等很自然地跟这些对话、跟这些人物的各种故事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