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游记》是“帝王传记”   《西游记》是李世民及其他类似封建帝王的传记小说,对应的小说人物就是孙悟空。   所有关于悟空的神话都是顺着帝王的意愿作的正面粉饰、神化;所有的写实都是对他失败人生、失落人性的本质揭露。比如,吴承恩先写孙悟空的诞生符合儒家的相术、周天,秉承道家的石质仙胞,还能像佛一样“目运两道金光”。但他的实际能力如何呢?像其他猴子一样,“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他发现新事物水帘洞也是依靠尝试和冒险,并没有先知先觉的能力,否则不会等到众猴悬赏大喊三声之后才响应,进去之后也不会那么兴奋。反推可见,石猴的神话源自帝王惯用的洗涮原罪的伎俩——“成王败贼”和先天决定论。他在成为千岁大王后,又如法炮制,将“石”字隐去,改称“美猴王”。李世民究竟是怎么成为人皇的呢?想必大家都知道。不然梦里不会有那么多冤鬼要求他超度,包括他的兄弟。李世民“派”唐僧取经超度自己的事件,又恰好对应着悟空拜唐僧为师,从“五行山”解脱的神话。古代最贤明的帝王尚且如此,何况其他呢?吴承恩反封建的立场非常鲜明。   李世民并没有像悟空一样去取经,怎么能说《西游记》是他的传记,怎么能说他对应于悟空呢?玄妙之处就在这里。拜祖师学道之前的悟空是李世民的“人”,学道之后的悟空就蜕变成了李世民神思恍惚的“心”、“魂灵”。悟空的长生、72变、筋斗云都是出自李世民躺在病床上的南柯梦。梦里崔判官帮助李世民修改阎王簿,即对应于悟空醉酒后梦见自己涂抹阎王簿。即便奄奄一息,李世民仍然没有忘记神化自己,他要将玄奘取经的功劳抢过来,不但说成是自己的指派,还要说成是自己的魂灵——悟空的护佑,将玄奘挤对得一无所能。事实上,他的确病得不轻。   二、四大名著是忘年姐妹篇   应先读历史、哲学,再读文学作品“四大名著”。这话应该怎么理解?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在它们的作者看来,所谓文学,是用史实作为前提,以哲学作经纬,以文学为质料塑成的一个圆球□□类似于庞加莱猜想(在一个三维空间中,假如每一条封闭的曲线都能收缩到一点,那么这个空间一定是一个三维的圆球)所说的圆球。由于它的每条封闭的曲线都能收缩成一点,所以我们不需要通过作者本人就能将它们完全解构,而且结论只有一个。这是历史故事和一般文学作品不具备的特征。其次,《西游记》的神话与“迷信”的神话截然相反,迷信是源于人们对自然的无知,《西游记》是源于吴承恩对人性和人类的超前哲思,他不敢直白地表述出来,所以用了神话。相当于“红楼”中的谶纬,都是明清之际文人志士常用的反理学、反封建的文学手段。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既有不怕死的哲学家,又有志在长远的文学家。   四大名著是姊妹篇。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原因很多,这里只简要说两点:一是它们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朝代周期,《西游记》写的是初期盛世,《水浒传》是中间转折,《红楼梦》是末世衰退,《三国演义》是改朝换代;二是《三国演义》写仁义勇智慧,《西游记》写仁义勇智信,《红楼梦》写仁义礼智。由于高人既善于相互借鉴,又懂得搞差异化竞争,所以形成了忘年姊妹篇的奇观。   三、关羽是完美的悲剧人物   中国四大名著作者本人心目中对应的各自著作中最理想的人物是解读名著的关键。《红楼梦》中的理想人物有两位,贾宝玉和甄英莲。《西游记》中则是山水间的百姓或隐士,比如第一回中的“众猴”;第九回的渔翁张稍、樵子李定;第六十四回与三藏谈诗的松柏桧竹四位仙翁等人。《三国演义》中是关羽。关羽这个人物不容易看懂,他寄托了作者批判“家天下”,倡导多姓同治的政治理想。关公最初是希望刘关张异姓合作治国,当发现刘备有私心之后,就在魏蜀吴三者之间找平衡,促成势均力敌、合理竞争的“三足鼎立”。最后幻想彻底破灭,便只好将“三国”重新推向战争。既然“家天下”不能破,就让未来的帝王来个彻底地推陈出新、弱肉强食。关羽是完美的悲剧人物。   用哲学解读中国四大名著,在社会上很受欢迎,但也有人认为您是牵强附会、哗众取宠。不管别人怎么看,我坚持按照“98%正确,500年不过时”的标准往下解读。罗贯中忍耐了600年,吴承恩忍耐了500年,我有什么理由让人们马上接受呢?但我相信,只要读者忍耐十分钟看我的文章,就会明白里面都是真金白银。我研究中国四大名著不满足于见仁见智,要解就解它个底儿掉。相信只要中国四大名著不过时,我的解读就不会过时。(作者:汪宏华)

Perils of survival

January 8, 2007 0

EVERY civilization has its deluge mythology. Before and after Noah set sail with his animals, flood stories have appeared in countless other versions, sacred and…